梦到手机丢了 其实不是的,越情绪失控的人内心越有可能伴随着脆弱,无助。他们是感觉有了,于是只能竖起防御的刺。 而是下次在经历亲人生气、与人争执、自己生气时,我们可以专注在背后的受伤感,内心一定是感觉缺失了什么、或者认为被了什么、或者有需求但无法直接表达。 为什么道理都懂却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只是懂了一次,脑海中已有的思维却是成千上百次的自动化意识。 为了让后来认同的真理植入到脑里成为新的思维,你只能一次次去加深懂得,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绝对不是读一次就顿悟,就可以从今以后都过好生活了。 可以探索:“我希望自己拥有什么特质,能引起我幸福感的是什么,我最有兴趣的是什么,我在逃避什么,我在羞耻的是什么,我希望怎样对待别人,能让我满足的是什么,做了哪些事可以提升我的价值感?” 1、联想。自己写日记,发语音给自己听。把脑海里的,可能是有些一闪而过的、不愉快的,都在一个安全的氛围里写出来,毫无拘束,不用顾及逻辑,让想法一展无遗。 2、写下故事。细致地记录下关于自己的经历、追溯过去,和身边人的相处关系,细节越多越好,感受越多越好。在这个记录的过程中,你会发生自己的过往生命被赋予了意义感,你也从中收获了感触,同时抒发了情感,不再那么压抑。 从行为、事件、语言入手,这意味着我仍认同你这个人,我只是不认同你的某些行为。性、防御性减少,双方都会更愿意静下来磨合、处理。 同时尽量地保持询问。提问有太多的好处,避免了自己急于、、,也倾听了、尊重了别人。 在决定沟通前,事先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目的、想要的结果是怎样的。思考了这个方向,我们就越可以避免卷入情绪漩涡里,问题越有可能得到解决。 你一个月里又学了新的知识、又完成了一项棘手的工作任务,思维会跟着调整认为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 1、给自己压力太大。那就每件事设定的完成量越小越好,小到不用耗费什么意志力就可以完成,但在执行过程中不设上限。 此时可以用局外者角度去看待自己,设想如果是朋友拥有这个紧张的担忧的念头,你可能会发现存在着、严苛的假定,你也会发现别人并没有那么关注你,意识到后就会消除不合。 3、还没有做时就下结论认为自己一定不行,做不到,干脆不尝试。这是成长时期经历造成的负性有关。 我们可以多提醒自己,回顾下过去曾经做过哪些成功的事,虽然有困难但也完成了,用实际的例子去驳斥脑海中这个想法。 告诉自己再试试,最有效的方式一定是重新通过行动,去塑造另一种可能。而不是去一味相信过去脑海中的声音。 我倾向于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存在着两个相处方面的需求:一是依恋他人的感,二是的效能感。 我们需要依恋他人,每当人们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无条件地看见,倾听,理解时,都会流露出幸福的一面。 并且个体都有属于自身的局限、精力,若想生活得更好,就是承认自己需要依恋别人,与别人合作。别人也同样有这个依恋需求,想要被我们看到和对待。这本身可以是一个互相合作、互相的状态。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拥有的效能感。自尊来源于一个人可以应对得了生活的冒险、挑战、有选择权、表达权,并在探索世界这个过程里体会到了属于自己独有的力量和价值。 常见的压抑、低自尊、回避失败都是在对效能感的,专注于加强自身的效能感和胜任感,是一个值得为之努力的目标。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