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派是起源最早的流派,传创派祖师为日本江户时代本间久,其家族用蜡烛图来预测大米市场的走势,传《酒田战法》和《风、林、火、山》为其市场研究著作。技术分析的核心是研究“趋势”,认为趋势一旦形成,就会延续下去。其内部又细分为趋势和预测两大派别。 主要讲究顺势而为,右侧交易,严控风险,以止损纠错。代表人物为威廉·欧奈尔(William ONeil)(著有《笑傲股市》)、史丹·温斯坦(Stan Weinstein)(著有《史丹温斯坦称傲牛熊市的秘密》)。欧奈尔的CANSLIM交易系统自成一派,有大家气象,据称可与价值投资并驾齐驱。温斯坦也总结出了一套堪比“CANSLIM”的交易系统。 该流派历史悠久、名家众多,有周期理论、道氏理论、江恩理论、波浪理论、均线系统等,比较注重量、价、形。代表人物威廉·江恩(William D.Gann)。 开山祖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基本“买股票是买一生意的一部分”、“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是一台称重机。”。内部又依据对企业成长性关注程度细分为三大流派:价值投资、成长投资及价值成长型投资。 立足基本面,找出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理论奠基人为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David Dodd),也被称为经典价值投资或深度价值投资。其核心原则是安全边际,代表人物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塞斯·卡拉曼(Seth Klarman)。 开派师菲利普·费雪(Philip Fisher),聚焦企业成长性。核心是精选企业,集中持股,长期持有。集大成者是彼得·林奇(Peter Lynch)。 兼顾了价值与市场价格低估的套利以及企业自身的内生成长之利,“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企业,长期持有”。代表人物为·巴菲特(Warren Buffett)、段永平、。 开派师约翰·柏格(John Bogle),基本是购买整体大市场的样本,如标普500指数。 创派师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基本是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来承担合理风险水平。1952年哈里·马科维茨在《金融》上发表题为《资产组合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一文,首次提出投资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组合投资理论的开端。哈里·马科维茨于1990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代表人物为大卫·斯文森(David Swensen)。 1929年大萧条期间,本杰明·格雷厄姆苦心经营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共同账户”(1936年改名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累计损失达70%,濒临破产。的格雷厄姆,潜心梳理投资,历时四年和大卫·多德联手于1934年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证券分析》,讲述了如何对证券背后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分析,让证券分析成为一门学科。1949年,本杰明·格雷厄姆出版《聪明的投资者》——有史以来第一本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资成功所需的情绪框架和分析工具的专业书籍。 经过深入分析,保障本金安全并产生适当回报的经济行为是投资,其他都是投机。杜绝投机,严格遵守价值投资原则。 如何给证券背后的企业估值呢?作为证券分析师的约翰·布尔·威廉姆斯(John Burr Williams)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他于1932年回到哈佛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股票的内在价值相关问题。1938年出版的著作《投资价值理论》,提出“对于资产的定价,对将来的支付进行估计是必要的。年度支付应该按货币自身价值的变化来调整,投资者会要求用净利率来对其折现。公司的价值是公司未来存续期间的净现金流(也就是所有者收益)之和,根据合理的利息率折算成的现值。”。他认为根据每股收益进行估值的方法是不准确的,相比而言股利比盈利更稳定,因此应该根据股利贴现模型进行估值。威廉姆斯是股利贴现模型的鼻祖,在股利贴现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出贴现现金流量估值模型。威廉姆斯也可以说是贴现现金流量估值模型的鼻祖。 1956年5月,巴菲特联合公司成立,共筹集资金10.5万美元。公司业绩预期领先道指10%,低风险高复利。秉承格雷厄姆投资,沿用了低估类(generals)、套利类(workouts)和控制类(control)三类投资策略。1969年巴菲特解散了合伙公司,巴菲特在1957年到1968年合伙基金阶段取得12年年复合收益率31.6%的超级业绩。巴菲特的早期投资是格雷厄姆式的投资,到了1964年左右,投资风格出现了些许的转变,开始逐步加入一些定性的分析,然后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需要一定的商业洞察力,可能会捕捉到较大的机会,定量分析的确定性更强些。 格雷厄姆的研究以分析公司资料和年报见长,很少关心企业的类型及特质,而后者恰恰是费雪方所关注的重点。巴菲特认为两位“导师”的理论各有千秋。而他自己的高明之处,在于吸收了他们的精华并融入自己的投资实践之中。巴菲特把他自己的投资风格形容为:85%来自本杰明·格雷厄姆,15%来自菲利普·费雪。 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中说:“我们把价值型与成长型这两种投资策略区分完全是无稽之谈(必须承认,几年前我本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认为,这两种投资策略在关键之处是相互一致的:成长性总是价值评估的一部分,它构成了一种变量,其重要程度在可以忽略不计到巨大无比之间,其对价值影响既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