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知识 > 正文

长相思、一剪梅、浣溪沙:55个词牌名从何而来?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11-4 20:40:04 人气: 标签:春相关词牌名

  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江南好》等。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唐代陈羽有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踏莎行”由此得名。又传说是北宋寇准所创。“莎”(suō):莎草,是一种常见的野草,踏草是唐宋时期广为流行的活动,又叫踏青,所以,“踏莎行”调名本意即咏古代民间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动。

  满江红,调名来源说法不一。一说调名咏水草。满江红是一种生长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秋冬时节,它的叶内含有很多花青素,群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

  一说调名咏江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词有“日出江花红胜火”之句,描绘太阳出来光照江水的美丽景象。

  一说调名咏曲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和清冯金伯《词苑萃编》等载,唐朱庆余志怪小说《冥音录》中载有“上江虹”曲名,后转易“上”“虹”二字得《满江红》调名。

  唐教坊曲。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此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因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句,取其句意为词调名。调名本意即咏醉酒于花丛树荫下。

  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金缕词”、“风敲竹”、“贺新凉”等。《贺新郎》由北宋苏轼首次填写,是宋代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调。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

  出自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莲遇仙女的典故。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遇到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他们重入天台寻访仙女,踪迹已杳。此调创调之作为李煜词。

  唐玄时教坊曲名。又有词牌名《减字浣溪沙》。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曲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以求旧曲出新声。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隋唐燕乐大兴,文人善取乐入诗。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为七言绝句体;五代李后主衍小令《浪淘沙》,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北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

  周邦彥自创。据说,宋徽召见周邦彥时梦见鞭炮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彥答:“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音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而貌丑,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忆王孙,又名“独脚令”“忆君王”“豆叶黄”“画蛾眉”等。调名取自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少年游,词牌名,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等。调见北宋晏殊《珠玉集》。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为创调之作,因以为调名。调名本意即咏怀少年的游乐。

  谒金门,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西汉武帝以西域大宛马铜像立于鲁班门外,因改鲁班门称金马门。西汉时的文士东方朔、扬雄、公孙弘等曾待诏金马门,称“金门待诏”。调名本意即咏朝官等待君王召见。

  据说韦庄有一个心爱的侍妾,貌美如花且禀赋词翰,却蜀主王建夺去。身为人臣,韦庄只好压抑了自己的思念,作了一阕《小重山》。曲调一经唱出,凄婉异常,侍妾听后,竟抑郁而终。侍妾去了,因她而来的小重山调却渐渐被人们永久地记住。从此,《小重山》成了凄苦思念的代名词。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相传诗人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等。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兴起于晚唐,来源于唐著词曲调,由文人韦庄最早依调创作,此后所作均为单调,直至北宋苏轼时始变单调为双调。

  据载,唐玄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江妃不受,写下”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诗句。玄阅后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唱之,名《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

  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读书引”。行香即释教之谓行道也。唐张籍《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调名本意即以小曲的形式歌咏仪式中的绕行上香。

  又名《龙吟曲》,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后作为曲调,取李白“笛奏龙吟水”诗句而名之。

  原是唐代鼓吹曲。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乐府诗集》载王昭君出塞故事,说此词最早为昭君所创。调见苏轼的《东坡词》。又名《一痕沙》、《明妃怨》。

  一作《雨淋铃》,唐教坊曲名。后用于词牌。相传唐玄因安史之乱逃入蜀地,进斜谷,霖雨连下十数天,在栈道中闻见铃声,思念起杨贵妃,便制曲一阙,名为《雨霖铃》。

  唐、五代词中无此词牌。最初由北宋的宋祁所作。北宋大词家晏殊以《鹧鸪天》填词最多。在北宋词牌中《鹧鸪天》的别名最多,有《千叶莲》、《思佳客》等。

  原为唐教坊曲。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

  更漏子,词牌名,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等。唐教坊曲有《更漏长》曲,与此稍异。“更漏子”调名本意即为咏唱深夜滴漏报更的小曲。

  宋代时候,人们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的意思,就是一枝梅花。古代时候,相隔两地的人往往通过赠送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

  如《荆州记》记载陆凯和范晔的故事:“陆凯自江南,以梅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诗人刘克庄有句云:“轻烟小雪孤行,折剩梅花寄一枝。”词牌“一剪梅”,即是取此意而生。

  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E-mail:,电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