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网约车平台发起的一项“未成年人能否独自乘坐网约车”调查,引起网友热议。截至日前,超过24万人投了赞成票,占总投票人数的57%。43%的网友,约18万人投了反对票,认为未成年人不宜单独乘坐网约车。对此,部分交通和法律专家认为,未成年人是否乘车不能一刀切,可以根据年龄划分(比如许可16岁以上未成年人乘车),最大限度保障未成年益。 “未成年人能否独自坐网约车”,不讲前提、不顾场景地谈论这一话题,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毕竟,6岁的儿童和16岁的少年都属于未成年人,而他们的发育程度、能力却迥然不同,网约车平台将之视作“同一类乘客”加以论证,多少显得有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成年人能否独乘网约车”,并非一道客观题。所谓的正确答案,或许根本就不存在。 当然,过往并没有发生由未成年人乘网约车所引发的重大恶性案件,从概率或经验角度而论,允许适龄未成年人独自乘坐网约车似乎并无不妥。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此前曾一再发生成年乘客坐网约车不测的事情,这说明网约车的服务模式存在安全隐患。既然如此,是不是意味着未成年乘客更呢?那么,与其问“未成年人能否独自乘坐网约车”,不如问“网约车能不能真正确保安全”来得实在。 安全的网约车服务,对于成年乘客和未成年乘客,都是安全的;而不安全的网约车服务,对于成年乘客和未成年乘客,都是不安全的。某些平台动辄将“难题”踢给消费者,实则也是一种不自信、不负责的做法。现代企业的商业行为,自有一套内部的专业评估体系,诉诸于全社会的“裁断”,以“多数人意见”为行事依据,难言合理。 试问,就算多数人投票赞成“未成年人能独自乘网约车”,网约车就安全了吗?未成年人就真的可以独自乘坐了吗?网友的意见,可能反映了一些问题,但不可能替代网约车平台去做决定。若是平台方仅因“网络”“多数人同意”就放开未成年人乘客,那么只能理解为是一种投机和媚众,这并非科学决策,而只是为日后的“甩锅”埋伏笔。就网约车服务而言,公司的管理者最清楚其安全机制和安防水准,他们对商业决策拥有最大的发言权,也应该担起由此所产生的责任。 一家风波不断的网约车平台变得谨小慎微,乃至任何重大决定都要诉诸于“公断”,这其实是极不正常的。“未成年人能否独自乘坐网约车”这样的话题,当然可以参与讨论,但最终还是要相关公司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自主的判断和决策,并为此负责到底。马谡街亭败给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