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服务支持 > 正文

李扬:除了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还要做什么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7-5-11 15:35:04 人气: 标签:服务支持主要做什么

  未来,中国经济定会面临诸多变化,以其规模和速度来看,经济下滑恐怕是一个典型特征,并且将会延续较长时间。在此过程中,金融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若要经济下滑速度过快,需要金融手段;另外,经济下滑对金融本身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因此,理清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是一项重要工作。未来,中国经济定会面临诸多变化,以其规模和速度来看,经济下滑恐怕是一个典型特征,并且将会延续较长时间。在此过程中,金融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若要经济下滑速度过快,需要金融手段;另外,经济下滑对金融本身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因此,理清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是一项重要工作。

  按照现在比较权威的解释,金融的功能大概有六项:提供支付结算方式以便利交易;提供集中资源和投资分散化的机制; 提供跨时间、国界和产业的经济资源转移方式;提供风险管理方法;提供价格信息以帮助协调经济各部门的分散化决策;当交易各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我们平常认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唯一判断标准就是金融是否提供资金。这其实是错误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金融功能的理解只集中于储蓄、投资方面。过去 30 余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对于资金的渴求以及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强化了金融只能筹钱、用钱的功能。

  不仅如此,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正进一步复杂化。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大部分实体经济在转型时找不到方向。很多企业家 10 年前、 20 年前对自己的行动计划很明确,因此利用金融部门筹资也很有针对性,但如今它们也不清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因此,传统的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也就失去了目标。

  现在货币态度很明确,要支持经济转型,防止经济失速过快,就要提供资金。但由于实体经济领域并没有给予很明确的方向,在提供了资金之后,无论是货币还是商业银行或者市场,各方都没有目标。这些都说明我们的金融业自身存在着缺陷。

  同时,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银行从业人员大部分学金融学会计以及财务出身,对产业、行业特征及发展趋势不甚了解,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例如,今年年初博鳌亚洲论坛的其中一个论坛讨论的是小微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问题,我们邀请了一位在海南做信用社的老总,他们机构业绩突出,在海南的金融市场上占据很大份额。我们请教他如何服务三农,他的答案让我们豁然开朗——“我的信贷员都是农业技术人员”。有些农业技术专天天骑着摩托车在基层,农民要贷多少款,要建一个什么样的橡胶林,多长时间农作物能收获,能卖多少钱,他们比农民更清楚。这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可谓完美无缺。

  再例如我国运营良好的国家开发银行,其前身是六个专业化的投资公司——从公司、到电厂再到交通运输设施,其投资领域很广。国家开发银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赶上了中国高度的工业化进程,由于具备专业技术背景,他们对项目有精准的把握。而相比而言,传统的银行机构对这一方面所知甚少,往往只知道抽象的金融理论,却不知道具体投资会涉及的问题。

  因此,所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是要按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定,要把金融特有的规律和实体经济规律结合起来,任何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规律都是第一性的,金融是第二性的。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中,一定要有熟悉产业及产业变化的人员,仅仅靠增发贷款的业务人员是不足以满足需要的。诸如此类的例子都告诉我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是简单给钱,而要改变、原则和相关公司的员工结构。

  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是以国有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与创新主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不协调。

  当前,国务院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大众的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机构必须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银行经营的项目笼统地概括只有七八种。显然我们的金融体系就不能满足大众选择的需要,因此这也是一大问题,即金融市场不发达,阻碍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现在金融的生态、征信服务体系、体系等还不尽如人意,这些缺点使得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难以有效沟通,客观上造成了各类金融机构和广大投资者的畏难甚至恐惧心理。

  不久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开会,邀请了很多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人员参与。当时他们从业人员的一个结论令人很吃惊,他们说大数据是一个伪命题。

  尽管从社会总体来说,利用的数据是大数据,但是至少在中国,大数据却被分解为一个一个机构所拥有的小数据。我们公共数据很少,掌握的数据是保密的,企业掌握的数据是商业秘密,而现在却需要大家交换数据,形成一个数据交易的市场。

  数据当然可以交易,但是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话,必须有大量的公共数据,但在当前情况下,公共数据无法得到。由于大数据是被分割的,因此我们并不能享受大数据的好处,这就造成了大家不敢投资、不敢贷款。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业和从事网络商业交易的人员密切结合才是正道。

  第四个问题有关于宏观经济政策。中央对形势有着准确的判断并且采取了到位的措施,但由于没有顺畅有效的传导机制,现实中,在微观企业、在实体经济层面上,需要资金的企业仍旧难以获得资金。

  比如,中央银行公布一项政策,需要通过有效的市场结构向各个领域传递,而中国的金融市场是分割的,包括银行间市场、场内市场,以及场外市场等等,这些市场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规则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传导、传导的信号是否准确都是很大的问题。现在正处于货币充裕、信用不足的阶段,货币在为信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重重阻隔,阻碍了这一过程,使货币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创业创新的战略目标离不开金融支持以上大致列举这样四个问题。在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或者反过来说我们需要金融发挥它哪些功能呢?

  第一,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重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简单地说,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的头号任务,要支持各种创新,使创新后得到的专利变成产品。因此,金融体系也应当为生产要素的重组提供便利。为了支持创新,必须提供方便实体经济试错的金融机制,因此有一个允许试错的资本市场显得尤其重要。

  第二,便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其实就是一个有效的金融机制,因为在市场条件下的资源是通过金融的资产、规模、结构流动、变化而得到配置的。而计划经济下,资金跟物走——先把东西分到各大领域,再把钱分配过去,这两种配置方式显然不同。

  因此,我们要创造成一个资金能够顺畅有效地流动的机制,这就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具体来说,要有便利的交易方式、支付清算。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互联网金融进入金融领域之后第一件事情做的是第三方支付——因为这是最基本的,而且也是管理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和领域。

  同时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当要知道资金是什么价钱,利率应当是什么水平。利率说起来简单,但现在却也常模糊的。

  我们可以问个问题,中国如果利率市场化了,利率水平是跌还是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大多数人肯定说是升,但是也有很多人坚定地说一定是降。我们的金融体系没能给出一个准确的信息。

  因为重重阻隔,我们的金融体系不能够充分反映供应者和需求者的偏好,不能够让市场参与者互相竞争,从而在竞争中形成反映市场变化的价格。仅仅放开存款利率放开并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成功,而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后面如何让供应者、需求者以显示偏好,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在汇率方面,我们要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我认为当前汇率进展较快,已经接近均衡水平,但公司治理机制的也要跟上。其实公司治理机制的转变是以产权结构转变为前提和出发点的,经过股份制,公司治理机制将立马发生变化。

  总结一下,我想当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两大重点应该是,一为支持创新、支持创业、支持转型。二要打好基础,让企业能够非常有效地有效经营,得到非常准确的信息来配置自己的资源,能够用有效的手段来防控风险。

  第一,发展资本市场,体制上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发展有效的股票市场,为企业提供权益资金;要发展有效的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债务性资金;发展有效的商业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发展金融租赁市场,促进产业和金融业进一步的深度融合。

  第三,推动产融结合,应当鼓励实体经济办金融,应当鼓励成立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或者说非金融的但其中含金融业务的公司。

  第四,推动“互联网+”,放开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以互联网为新技术手段和载体,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有人说互联网金融会对现行的金融体系有很大的冲击,其实至今而且今后他们的服务对象仍将是小企业和居民,而非大型企业。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极为重要的,而且在鼓励其发展的时候要知道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最后,使金融体系更贴近实体经济。我国金融体系恐怕要经历一个投资银行化的过程,要让所有的人有投资银行的思。投资银行的思就是不管到哪里,都要看是否有好的企业。有了这样的出发点,是依托投资银行的机制,还是依托传统银行机制其实便推举次要的问题了。

  总之,我认为在今天经济新常态下讨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有意义,也有新的意义。中国正处在关键期,这个时候金融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就是要服务实体经济,因此我们要把这个命题的理论、实践、现在的问题、以及它的解决方向梳理清楚,这样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推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