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正文

中青报校园贷报道以负责任的笔触关注青年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7-10-25 19:33:57 人气: 标签:校园贷新闻稿

  教育部和中国银监会今年4月13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监管力度,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加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加大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加大学生资助信贷体系建设力度,帮助学生增强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而该缘起于《中国青年报》等报道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在校生郑德幸因赌球欠下巨额校园贷而的事件。

  今年3月9日,迷恋赌球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郑德幸,在欠下近60万元的校园网贷之后,在青岛跳楼身亡。《中国青年报》记者得知消息后,为此展开深入调查,并于3月21日发表整版专题报道《被“校园贷”夺去的生命》《网络贷款疯狂入侵大学校园是福是祸?》等稿,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小郑的悲壮一跳,将校园网贷推上了风口浪尖,也将校园网贷在了视野之中。

  小郑跳楼事件,通过河南本地一家报道而出,继而由《中国青年报》等报道后,持续发酵成为新闻热点事件。起初,《中国青年报》记者关注的重点是小郑跳楼事件本身,记者通过浏览河南本地一球迷论坛发现,小郑于今年1月初开始在网上用一篇《讲讲我的故事:大二学生负债30多万》的长帖,讲述了自己的赌球和借贷生活。

  据统计,小郑借用、冒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诺诺磅客、人人分期、趣分期、爱学贷、优分期、闪银等14家网络分期、小额贷款平台,分期购买高档手机用于变现、申请小额贷款,总金额高达58.95万元。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收到催款短信,不少家长跑到学校,找小郑讨说法。因为家庭贫困,从高中开始,小郑每年暑假、寒假都外出打工,几乎不回家。为了还贷,小郑也曾做过努力,试图败局。但很快,他发现,靠着打工的杯水车薪,根本无法填补日益上涨的网贷亏空。

  3月5日前后,小郑开始频繁地在各种贴吧中发帖,要出售自己的器官,他也曾4次。但遗憾的是,最终,小郑还是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他以28位同学之名欠下的58.95万元贷款,也给家属、学校、同学、借贷公司留下了难题。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大学校园内走访时发现,边的公告栏基本上被贷款广告侵占。每栋宿舍楼一楼的窗户旁、入口处,甚至在厕所里,都贴着贷款的小广告,均有“大学生创业助学”“大学生现金借款”等字样。网络上,搜索“大学生贷款”“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等多条吸引人的信息瞬间扑面而来。

  而这些,源自于网络小额贷款这一方式在大学生中已经十分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网络借贷平台满足日常消费需求,如购买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如果消费金额超过生活费上限,愿意考虑用网贷的方式暂时缓解购买压力。

  正是看上了这种需求,校园金融也成为各方追逐的对象。拿着身份证、学生证,再填个表格,不需要,不需要资质审核,便可以获得小额贷款,有的平台甚至还打出“无息”的宣传。

  在《中国青年报》报道后,随着的发酵,关注点也逐渐从小郑跳楼事件本身转向校园网贷。一些网贷公司为拓展业务,风险把控不严,贷款审核更是形同虚设,致使如小郑一样的普通学生能贷款几十万元,最终却陷入无法的。

  小郑之死,掀开了隐没的校园网贷一角,而事件背后,则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立法和监管的缺失。造成小郑悲剧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在此次事件中,无疑是无形的校园贷。如果说,这些校园贷对于贷款的审核流程稍微正规一些,而不是拿着身份证、学生证再填个表格、不需任何或者抵押甚至不是本人便可轻松获得贷款,那么,诸如小郑悲剧此类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

  那么,网贷平台到底由谁监管?《中国青年报》记者在调查时了解到,借贷平台不属于金融机构,故目前并没有纳入银监局的监管范围。在此情况下,成立一家网贷平台几乎没有门槛,只需拿到工商局的营业执照,并在工信部备案即可。网络借贷平台实际上是“三无”: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

  在《中国青年报》的整版专题报道刊发后,团组织开始聚焦个案帮大学生摆脱校园贷“”,在服务平台——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在线,发布风险警示并提供法律援助,并搜集全国各地的个案,积极帮助这些大学生。

  随着校园贷问题频频爆出,与校园贷有关的话题也是一直“高烧”不退,因此,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值得一提的是,纷繁杂乱的校园贷也引起了教育、银监主管部门的注意。5月4日,《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出现在教育部官网上,《通知》出整治不良校园贷的信号。

  就在两部委《通知》下发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又接到郑州某高校大学生小君的投诉,反映其相信郑州网友宣传承诺的优厚年薪,缴纳1.2万余元的“培训费”,非但没有找到工作,而且还要一万多元的贷款。

  与小君类似,从洛阳一所中专院校毕业的小王也有着类似的经历,他在贷款一万多元交了培训费后,两年多时间里,不仅迟迟没有得到许诺的工作,还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记者经多方调查采访,刊发了《大学毕业生“求职贷”就业陷阱》一文,揭露了“求职贷”背后的,引发众多转载评论。

  《中国青年报》始终把“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作为一以贯之的办报旨,青年的权益是青年报刊从业者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现实生活中,青年人的权益时常受到,大到求学、求职、工作、婚恋、家庭,小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特别是在一些、法规不健全的领域,青年人被侵权的情况时常发生。作为青年宣传阵地的从业者,更有的责任为青年人分忧解愁,替他们大声鼓与呼。这次关于“校园贷”的报道,就是一个为青年的典型。

  回首过去的95年,我们的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党风雨无阻、成就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笔耕不辍,砥砺前行。以为首的党报正是95年征程的者和记录者……

  推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